登海种业:中国种业的先行者
轮到曾点时,却与众不同。
于是他分别以两种人为例阐释自己的主张:利根之人即天性玲利的人,属于四无,这种人天赋人性本原处悟入人心,在未发时便是中,心与性、性与天道一致,本体与工夫统一。然自其已闻者而言之,其于道也,亦筌与糟粕耳。
[45] 王阳明:《与陆原静(壬午)》,《王阳明全集(新编本)》第一册,第202页。[18]诚意格物之教的系统阐释是在发明良知之后。揭示良知可谓洞见心体,为阳明贡献所在,他毫不掩饰自己发现良知的喜悦之情。[38]王阳明:《传习录拾遗》,《王阳明全集(新编本)》第五册,第1555-1556页。今世学者,皆知尊孔、孟,贱杨、墨,摈释、老,圣人之道,若大明于世。
[53] 《年谱》同条载:一日,阳明喟然发叹。[47]王阳明:《传习录下》,《王阳明全集(新编本)》第一册,第101-102页。他提出要我们依据关键性文献与书信去解释朱熹,什么是关键性文献?他是指朱子与张栻的通信与《仁说》。
审查者还对论文中的一些具体解释和表述提出了质疑,其中,特别对我提出朱子解释乃若其情为情感是一个大胆突破的看法很不以为然,特意举出学界对这个问题的三种解释(指朱子解为情,戴震、牟宗三、陈大齐解为实,俞樾解为性),然后断言:当代学者支持的是后两者,多以为朱子错解。一 有一份审查意见对本文提出了尖锐批评,其实是针对我的某些观点所发的议论。审查者说,我在文中有数处不同意牟宗三先生对朱子的解释,这是由于我随意挑选朱子散列文献即《朱子语类》以证牟先生之非,却忽略牟先生对朱子参究中和问题的详细考察。注释四书的文献不是集中在《集注》,又集中在哪里?但审查者提出了自己的答案:在《朱子语类》14-61卷里。
因此,从《四书章句集注》入手,不算是特别有效的途径。本不值得答复,但是为正视听,还是做一个简要说明。
难道朱子用毕生精力所完成的《集注》就只是汉儒式的文字解说而没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吗?审查者如此大胆地用几句话将朱子的重要著作《朱子语类》和《集注》的地位轻轻抹去,真是令人吃惊。审查者批评我讨论某些议题时用有人、很多代替具体的学者人名,以致无法查证,这个批评我诚恳接受,以后当引起重视。一看便知,《朱子语类》7-14卷是一般地讲为学之方、读书法及知行、持守、力行的,从小学到大学。请问,难道只有这些文献才能代表朱子思想吗?牟先生就是只凭这些文献解释朱子吗?审查者又何以断定作者忽略了这些文献?要是读过这些文献而仍然不同意牟先生的解释呢?按照审查者的逻辑,只要读了这些文献,就只能同意牟先生的解释,否则,就是忽略了这些文献
审查者针锋相对地提出,儒者们真有其‘独立之诠释方法论论述,而且告诉我们,《朱子语类》7-14卷就是其具体文献。一看便知,《朱子语类》7-14卷是一般地讲为学之方、读书法及知行、持守、力行的,从小学到大学。谁不知道这些卷是讨论四书的?但《朱子语类》毕竟是弟子们所记,而《集注》却是朱子自著,《朱子语类》虽然讨论到广泛而又细致的问题,但并不与《集注》相矛盾,《朱子语类》由弟子辑录而成,《集注》却是朱子自己修改定稿,注释四书的方法最终落在《集注》文本,这是不言而喻的。审查者说,我在文中有数处不同意牟宗三先生对朱子的解释,这是由于我随意挑选朱子散列文献即《朱子语类》以证牟先生之非,却忽略牟先生对朱子参究中和问题的详细考察。
审查者还对论文中的一些具体解释和表述提出了质疑,其中,特别对我提出朱子解释乃若其情为情感是一个大胆突破的看法很不以为然,特意举出学界对这个问题的三种解释(指朱子解为情,戴震、牟宗三、陈大齐解为实,俞樾解为性),然后断言:当代学者支持的是后两者,多以为朱子错解。我不知道审查者所说的策路、态度是指什么,与方法有何区别,但我知道,拓展解释空间、转换解释向度、非建构的建构都存在于解释的过程之中,并且是解释的手段,从中体现了解释者的理解,为什么不能从方法的角度去讲?这确是我从《集注》中抽绎出来的,不是从《朱子语类》中拿来的,也可以说是一种再解释,有我的理解在其中。
但审查者何以断定《朱子语类》就是散列文献而不能代表朱子思想呢?又何以断定我是随意挑选这些文献呢?审查者又说,我依据《四书章句集注》解释朱子,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因为朱子关于四书的注释,往往只是顺着圣人的文字而说,其实看不出自己的思想体系。这固然是方法,但能等同于独立之诠释方法论吗?读书等就是诠释吗?即便如此,也要运用到四书的具体注释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才有所谓解释方法的问题。
因此,从《四书章句集注》入手,不算是特别有效的途径。与此相关,审查者提出作者写作的问题意识是有问题的。一 有一份审查意见对本文提出了尖锐批评,其实是针对我的某些观点所发的议论。难道朱子用毕生精力所完成的《集注》就只是汉儒式的文字解说而没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吗?审查者如此大胆地用几句话将朱子的重要著作《朱子语类》和《集注》的地位轻轻抹去,真是令人吃惊。他提出要我们依据关键性文献与书信去解释朱熹,什么是关键性文献?他是指朱子与张栻的通信与《仁说》。但是,审查者为何也用多这样的词句甚至学界、当代学者这样的全称词呢?这就很令人费解了。
何况,顺着圣人的文字而说,正是一个解释的问题,为什么都是顺着圣人文字说,不同的解释者却有不同的解释?这正是我们要回答的。本不值得答复,但是为正视听,还是做一个简要说明。
这能说得通吗? 我的论文的题目是《朱熹是怎样注释四书的》,我依据的主要文献是《集注》(当然参考了其他文献),但审查者竟然提出:朱子注释四书的文献是否仅集中在集注?这真是一个奇怪的问题。且不说是否只有这三种解释,当代学者却是全称,不知这样说有何根据?至少应当留意一下近年来特别是郭店楚简出土后学者们的讨论。
审查者批评我讨论某些议题时用有人、很多代替具体的学者人名,以致无法查证,这个批评我诚恳接受,以后当引起重视。二 第二份审查意见提出了一些很具体很中肯的意见,我已吸收了其中的部分意见做了适当修改,有些属于商榷的问题,我也在注脚中做了说明。
因为我在文章前言中说过,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没有独立的‘方法论,我所说的方法是从该书中抽绎出来的。实际上,并没有现成的方法,否则,还叫什么解释?离开语境的解释,只能是抽象的语言游戏。请问,难道只有这些文献才能代表朱子思想吗?牟先生就是只凭这些文献解释朱子吗?审查者又何以断定作者忽略了这些文献?要是读过这些文献而仍然不同意牟先生的解释呢?按照审查者的逻辑,只要读了这些文献,就只能同意牟先生的解释,否则,就是忽略了这些文献。注释四书的文献不是集中在《集注》,又集中在哪里?但审查者提出了自己的答案:在《朱子语类》14-61卷里
《心灵超越与境界》提要 本书从中西哲学比较的角度,从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的问题意识出发,探讨了中国心灵哲学的内容、特点及其意义,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新观点、新见解。性作为人的生命本质或存在本体,是内在于心而存在的,也是靠心来实现的。
本书通过个案分析,对先秦至近现代的中国的一些重要思想家、哲学家的生态观进行了论述。《中国心性论》提要 心性论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
《中国哲学主体思维》提要 中国哲学有没有主体性?这是80年代后期中国哲学界广泛关注和争论的一个问题。在心灵问题上,西方哲学是实体论的或实在论的,中国哲学则是境界论的。
生的哲学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孔子所说的天,虽有不同层面的含义,但是最能代表孔子思想的是具有价值意义的自然之天,是存在与价值的统一,有超越意义而又不是绝对超越的实体,因此要敬畏天命而尊重自然。《理学范畴系统》就是在这样的体认之下完成的。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培养德智全面发展的君子人格从而影响社会为教育理念,有非常丰富的教育内容和要求,其教育方法灵活多样,有利于个性发展,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不断理解孔子及其学说,能提高中华民族的自尊和自信,推进可持续发展与文明建设,并能对人类文化做出贡献。但是,除了同西方哲学有共同的一面,即强调人的主体作用之外,还有同西方哲学不同的一面,即不是主客二分的主体性,而是主张主客统一的主体性。
人类为了生存,必须认识和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与此相联系的是,中国哲学虽不是宗教哲学,但又有一种宗教精神,这就是在超越中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天不是上帝,而是创造生命的自然界。中国哲学的主体性不同于西方传统哲学的主体性,但是,中国哲学并没有消解一切主体性。
「小礼物走一走?雪碧可乐来一罐!」
还没有人赞赏,支持一下吧
哇~真是太棒了